陳世璽醫師: 2025 WFU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耳鼻喉醫擔任一日礦工,清除鼻竇黴菌球

 
作者:陳世璽


鼻子裡的黴礦


50歲的蔡小姐,近3個月常有鼻涕倒流、右側臉部悶塞感,曾經到診所就診後服用抗生素,吃藥期間症狀會改善,但是停藥後又會開始鼻涕倒流,有時鼻子會飄出一股腳臭味……

聽她描述完,我感覺不是一般的急性鼻竇炎,於是幫她安排鼻竇電腦斷層,發現她右側鼻竇被巨大的黴菌球塞爆了,診斷為「黴菌性鼻竇炎」,建議她手術治療。


黴菌性鼻竇炎是什麼?


黴菌性鼻竇炎是黴菌感染鼻竇造成的鼻竇炎,簡單講就是鼻竇裡面「生菇(台語)」、發霉。

台灣是海島型氣候,濕度較高,環境中的空氣可能會含有黴菌。

一般狀況下,吸入的黴菌可以被鼻腔及免疫系統清除,當鼻腔清潔功能不佳或是免疫系統失調時,就會造成鼻腔裡的黴菌作怪,產生黴菌性鼻竇炎。

黴菌性鼻竇炎的症狀會因宿主的免疫狀況而有很大的落差,可以分成非侵襲性跟侵襲性兩種。

當宿主的免疫健全,多半只有局部的鼻竇症狀。
當宿主的免疫很差,除了鼻竇感染,也會影響到鄰近的眼睛或顱內,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鼻竇裡的「黴」礦─黴菌球。



右側上頷竇內的黴菌球


鼻竇電腦斷層看到右邊上頜竇被填塞得滿滿的,內有亮亮的鈣化點。

這是鼻竇內被黴菌感染形成黴菌球的典型表徵,屬於非侵襲性的鼻竇炎。可能跟鼻竇纖毛運動功能不佳有關,使得黴菌孢子或菌絲無法透過纖毛運動排除。

有研究指出,上排牙齒接受過根管治療、鼻腔解剖構造異常,有可能增加鼻竇內黴菌球的發生率。


內視鏡 黴菌球


一旦鼻竇黴菌球成形,它的大小已經超過鼻竇開口,就難以被鼻竇清理排出,一般需要手術引流。

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可以在內視鏡底下,將鼻竇開口擴大,利用沖洗工具,將鼻竇內堆積的黴菌徹底清除乾淨。

每次在做這樣的手術,手術室的同事們在一旁,看到源源不絕的黴菌從鼻竇裡面被挖出來,除了驚呼原來鼻竇可以裝下這麼多東西之外,還會一直追問我:「這到底是什麼啊?」

答案就是:「鼻子裡的『黴』礦。」


侵襲性黴菌性鼻竇炎嚴重恐致命。


侵襲性黴菌性鼻竇炎相當可怕,一般會發生在免疫不全的患者身上。

曾經照顧過80多歲的伯伯,糖尿病、洗腎、長期臥床,某天出現頭痛、黃膿鼻涕、視力模糊、眼睛疼痛,後續診斷出侵襲性黴菌性鼻竇炎。

經歷了多次廣泛性的鼻竇清除手術,甚至摘除了被感染的眼球,還有全身性的抗黴菌藥物治療,最終才保住性命。


單側的慢性鼻竇炎要注意三種狀況。

  1. 黴菌性鼻竇炎。
  2. 齒源性鼻竇炎。
  3. 異物或腫瘤。

當鼻竇炎只發生在單側,要特別注意會不會有黴菌躲在裡面、上排牙齒有發炎感染、有異物或腫瘤卡在鼻腔鼻竇的深處。


手術後的蔡小姐擺脫了惱人的症狀,還有那三不五時會飄來的腳臭味,終於可以過上正常呼吸的生活了。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哽到魚刺怎麼辦?當下可以怎麼做?


作者:陳世璽


哽到魚刺
圖片取自 Freepik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象徵著「年年有餘」的魚料理是很多人家裡年節時的必備年菜,也是耳鼻喉科醫師們面臨咽喉異物最頻繁的時節。

探究原因,可能是許多人平時覺得吃魚要挑刺很麻煩,因此平時也比較少吃魚,加上現在許多提供給小朋友的魚食品都是有經過除刺處理,因此當年節碰到「年年有餘」的魚年菜時,可能就會「出事了阿北...」

我們不應該因噎廢食,怕被魚刺刺到就不吃魚。但是,吃魚時,「如何面對魚刺」是真的需要好好學習跟練習的。


如何去除一隻魚大部分的刺?



農委會食魚教育


農委會為了推廣食魚文化,有畫了一張圖給大家參考如何去除一隻魚大部分的刺,大概分成三大步驟:
  1. 把魚上下的鰭都先拿掉。
  2. 沿著中線把較表淺這側的魚肉分成上下兩半撥下來。
  3. 拉魚尾把整個魚骨連魚頭一起跟較深那側的魚肉分離。


那如果不小心魚刺卡到喉嚨該怎麼辦?


以前常常會聽到一些都市傳說,比如:
  1. 大口吞飯、吞饅頭:這可能把異物推到更深處,導致後續更困難處理。
  2. 喝醋、喝可樂:如果醋或可樂會把魚骨溶掉就太可怕了,而且吞嚥過程這些液體只會在咽喉停留短暫時間,就算可以時間也太短,因此這招無效。
  3. 催吐、哈姆立克法:嘔吐動作會讓咽喉肌肉收縮,讓異物扎的更深、吐太大力或胃酸都可能導致咽喉黏膜受傷,因此也不太建議。


卡到魚刺怎麼辦


正確做法應該是:馬上停止進食或喝水,找耳鼻喉科醫師處理。

如果真的找不到耳鼻喉科醫師,可以先打開嘴巴看是否看得到異物,看得到可以嘗試用鑷子或筷子移除;如果看不到,嘗試輕輕吞口水後咳嗽,看看有沒有機會把異物咳出來。


耳鼻喉科醫師怎麼處理咽喉異物?



舌根處魚刺移除


一開始會先詢問是吃什麼魚、是吃魚的什麼部位、是魚肉還是魚頭魚鰭、什麼時候發生的、目前覺得不舒服的位置在哪、有無發燒、頸部腫脹、呼吸困難等較危險的徵兆...等問題。

建議大家在被魚刺刺到的當下,可以先把盤子上剩餘的「殘骸」拍起來,可以給醫師當作參考。

後續會直接透過燈光跟壓舌板檢查口腔跟口咽,看看有無魚刺,有的話可以直接用直的鑷子移除;沒有的話就要透過咽喉內視鏡來檢查比較深的地方,如果在舌根或是下咽,有機會用彎曲的魚刺夾在內視鏡導引下來移除魚刺。

如果還是沒看到魚刺的蹤跡,那有可能進到頸部食道,這時候變成需要用食道鏡或是胃鏡來移除,此時就相對比較複雜了。

過年期間許多耳鼻喉科診所都會休診,到時候只能到有耳鼻喉科醫師值班的大醫院去處理,相對麻煩且等待時間較長,還是希望大家「預防勝於治療」。

  1. 吃魚不要跟其他食物一起吃
  2. 一次一小塊
  3. 吃之前先看看
  4. 吃之後嘴巴含著魚肉舌頭推一推,確認沒有刺再吞下去喔~

祝大家都有個美好的農曆新年假期~


陳世璽醫師門診時間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台、日、韓流感肆虐,年節要出遊該怎麼辦?


 作者:陳世璽


流感速訊


日本、韓國是台灣人出國造訪的國家前幾名,近期不斷傳出流感疫情創下了新高。

台灣也不惶多讓,類流感症狀就診的人數節節攀升,流感併發重症人數也明顯上升,面對流感疫情,我們能做什麼呢?


流感是什麼?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流感病毒目前分成A、B、C、D四種。

A型流感會人畜相互傳染,B型流感只在人類之間流行;C型感染人、豬,D型感染豬、牛,C、D型症狀輕微也不會大流行,因此一般著重在A、B兩型流感病毒的防治。


流感的傳播與病程


流感主要是透過感染者打噴嚏、咳嗽中的飛沫傳染,尤其在密閉空間中,傳染力很強。在乾冷的空氣中,流感病毒可以存活數小時,因而透過接觸傳染機會增加。

在北半球,流行的高峰一般落在11月到隔年的3月份。

接觸到病毒後,平均潛伏期約2天,在症狀出現的3~4天傳染力最強,整個病程可達10~14天,出現併發症的時間大約在發病的一到兩周內。


什麼叫類流感症狀(flu-like symptom)? 


流感的症狀會比一般感冒要來的嚴重,但這些表現又不完全都是流感病毒造成,因此會把這些流感特有的症狀稱為「類流感症狀」。

定義需同時符合下列三項條件:

  1. 突然發病、有發燒(耳溫≧38℃)及呼吸道症狀。
  2. 具有肌肉酸痛或頭痛或極度倦怠感。
  3. 排除單純性流鼻水、扁桃腺炎及支氣管炎。


流感與一般感冒大不同!



流感與一般感冒有什麼不同


一般感冒以局部的呼吸道症狀為主,進展較緩和,病程較短;流感則是以突發的全身症狀為主,嚴重度也較高。


流感要怎麼診斷?


流感的診斷以「類流感症狀」加上「風險調查(接觸史、群聚史、旅遊史)」為主軸,而流感快篩當作輔助。流感快篩的敏感性大約6~7成,因此不是判斷的唯一依據。

有時候會碰到兩項都有符合了,患者卻堅持要快篩,偏偏快篩陰性讓他不想使用抗病毒藥物,結果回去之後,反覆高燒、全身痠痛、倦怠,沒多久又跑回來回診。


流感有哪些嚴重併發症?哪些族群該特別注意?


流感有三大併發症─腦炎、心肌炎、肺炎。

65歲以上老年人、5歲以下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肺、肝、腎等慢性疾病,都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


面對流感疫情,該怎麼自保?


  1. 每年在流行季節施打流感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產生流感重症的患者,有高達9成未接種流感疫苗。
  2. 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密閉的公共場所。
  3. 當群聚發生,又屬於高危險群,可以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


流感疫苗不知道怎麼選? 提高接種率更關鍵!


流感疫苗大致上分成雞蛋胚胎細胞培養兩大類,製造地有台灣也有國外,細胞培養產生的保護效果比雞蛋胚胎要好一些,但是目前所有的疫苗都在實證上是有效果的,重點是能否提高接種率使群體免疫達到一定程度。

結論:無論如何,趕快施打!


流感抗病毒藥物的選擇?


流感的抗病毒藥可以治療預防流感病毒感染,服用後可以減輕症狀、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一般公費使用的藥物,療程較久,要早晚使用五天。

而近期有新型的藥物可供選擇,可以使用一次藥物就可以完成療程,相當方便。

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想吐、腹瀉。


流感抗病毒藥物比較


打算要出國或是年假出遊了嗎? 做好自我防護施打疫苗,當有暴露到病毒的風險時,盡早就醫使用流感抗病毒藥物症狀治療藥物,都是應對流感的方法。

希望大家可以開開心心的度過接下來的農曆年假。

陳世璽醫師門診時間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麻疹疫情拉警報,你(妳)該知道的麻疹相關資訊。


作者:陳世璽

Measles
麻疹造成的全身紅疹,圖取自https://www.immunize.org/clinical/image-library/measles/

在台灣,因為疫苗政策的落實,麻疹的本土案例已經幾乎絕跡,但是台灣每年出入境的人數眾多,因此仍會爆發疫情。近期因為有麻疹的確診個案,足跡遍及南北,接觸者眾多,使得麻疹群聚匡列人數達到5年來的新高。


麻疹是什麼?有什麼症狀?


麻疹是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麻疹病程
圖標來源:flaticon

接觸麻疹病毒後,潛伏期可達7~18天後才開始出現症狀。

常見的病程會先出現發燒、咳嗽、鼻炎、結膜炎,過了3天左右才會出現全身皮疹,由於在台灣不常見,加上三天後才出疹,診斷上容易被忽略。

而出疹的前後4天是傳染期。

麻疹是怎麼傳染的?麻疹的傳染力有多強?


麻疹可透過空氣、飛沫與接觸傳染。患者散佈在空氣中的麻疹病毒,2個小時內都具有傳然力。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麻疹的基本傳染數(R0值)是20,代表一名確診麻疹的患者可以感染20人,傳染力是COVID-19的(R0值4~7)五倍。


該怎麼防止被傳染麻疹? 


最好的方式是施打疫苗,目前台灣的疫苗接種時程,在出生後滿12個月會施打第一劑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並於滿5歲至入學前完成第二劑MMR疫苗接種,其保護效益可達 95﹪。

其次就是要減少出入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配戴口罩與勤洗手。


哪些人需要再打疫苗?


麻疹可以透過感染或是施打疫苗來獲得保護力。感染過的人會有終身保護力,而施打疫苗的保護力大約可以維持15~20年左右。

依據公衛資料顯示,台灣在1981年以前,大多因為感染而獲得抗體,1981年後,則是經由施打疫苗獲得保護力。

因此建議20~43歲,有高風險的人可以補打疫苗。


高風險的人有哪些?


  1. 有暴露風險的醫護人員。
  2. 照護未接種第1劑MMR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
  3. 工作性質常接觸外國人者。
  4. 即將前往疫區的人,目前疫區有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未滿一歲幼兒要盡可能減少暴露風險,如果不得已 一定要前往東南亞國家,滿六個月到一歲前可先自費施打一劑疫苗。


出現可能是麻疹的症狀該怎麼辦?


先連絡鄰近衛生局,由衛生局規劃就醫動線再就醫。切勿自行搭乘公共運輸前往醫院或診所就醫。

麻疹通報的定義:
出疹且發燒(耳溫或肛溫)高於 38℃,並具有下列三項條件之任一者:
  1. 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畏光、流淚水或眼睛發紅)三種症狀中的一種。
  2. 無麻疹相關疫苗接種史。
  3. 發病前三週內,曾有麻疹流行地區旅遊史。


近期的麻疹疫情難免讓人感到憂心忡忡,診所詢問自費麻疹疫苗的電話響個不停,但是需求突然大增的結果就是自費麻疹疫苗目前全面缺貨中。

建議有符合上述條件的族群考慮優先施打疫苗,減少出入密閉的公共場所,勤洗手戴口罩,注意自己有無類似麻疹的症狀。

希望大家都可以平安度過這次的麻疹疫情~


陳世璽醫師門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