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璽醫師: 小兒急性中耳炎與漿液性中耳炎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小兒急性中耳炎與漿液性中耳炎

 
作者:陳世璽


診所檢查耳朵中


有天半夜,小兒子哭著說,他的耳朵很痛,最近感冒的他,鼻水比較濃稠,心想大概是中耳炎了,趕緊起身讓他先喝下止痛藥水。隔天早上,帶他到診所檢查,果然雙側耳膜都紅腫起來,是急性中耳炎沒錯。

治療之後他說耳朵不痛了,療程完成後,我就沒有再使用藥物,但是耳鏡下卻看到兩邊中耳腔開始積水…

之後每天我都會忍不住一直問他:「弟弟,你的耳朵還會悶悶的,像洗澡有水跑進去那樣嗎?」
這樣的日子過了20天,終於我再幫他檢查,中耳腔沒有看到積水了,治療完成!

不得不說,當沒有持續用藥,但是中耳積水還在,心裡真的會有點壓力。


急性中耳炎是小朋友常見的疾病


嬰幼兒與兒童,因為耳咽管比較水平、短寬、呼吸道纖毛的排除與免疫功能也尚未成熟,所以容易在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發作時,鼻涕倒流經由耳咽管逆流到中耳腔,造成感染。

一般是6個月到2歲的孩子發生率最高。

1歲以前的嬰幼兒,約有60%以上感染過中耳炎;3歲以前則高達80%以上的兒童會有中耳炎病史;6歲以前,則幾乎所有的兒童都至少感染過一次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診斷的挑戰


耳朵疼痛與發燒是中耳炎常見的症狀,但是年紀過小的小朋友,有時候表達不清楚,會用哭鬧、拍打頭部或耳朵以及不明原因發燒來表現。

較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耳朵流膿或是聽力下降,這些都需要照顧者仔細觀察才會察覺。


中耳炎與中耳積水耳鏡圖


檢查上,很仰賴耳鏡的觀察與判斷,但是小朋友常常還沒開始看就開始爆哭、耳道狹小、耳道充滿耳垢,這些因素都造成觀察上的困難。

在判斷上,在以前我當住院醫師時,常常無法在短短的時間內,透過狹小的耳鏡視野正確判斷中耳腔內究竟有沒有化膿或是積水。

耳膜的觀察判斷,需要不少經驗的累積,時至今日,我大部分的時間可以透過狹小的視野,在艱難短暫的時間去判斷小朋友是不是有中耳炎了。


我們家小孩這次中耳炎耳膜外觀的變化


急性中耳炎的微生物學


急性中耳炎,根據數據,66%是合併病毒與細菌感染,27%是單純細菌感染,僅4%是單純病毒感染。

最常見造成急性中耳炎的前三名的細菌是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流行性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莫拉克桿菌(Moraxella catarrhalis)。

在推行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之後,中耳炎的發生率下降,卻使得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上升。因此,在選用抗生素時,要特別注意。


急性中耳炎的藥物治療


急性中耳炎的藥物治療有兩個最大的重點

第一是止痛

第二個則是要不要使用抗生素?

止痛藥的選擇上,小朋友常用的安佳熱(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或是依普芬(Ibuprofen 布洛芬)都是適合的選擇。

抗生素則是無論用或不用都會造成家長們的焦慮,簡單的原則是
  1. 當孩子小於兩歲又很明確有中耳炎。
  2. 大於兩歲有中耳炎合併耳漏。
這兩個情形是很明確使用抗生素有好處的時機。

其他不符合的狀況,比如小於兩歲輕微耳朵痛,無發燒,到底要不要使用抗生素,就仰賴醫師的臨床判斷與跟家長的溝通了。


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的注意事項


由於疫苗施打過後,急性中耳炎的致病菌抗藥性提升,第一線建議高劑量 Amoxicillin (80-90 mg/kg/day)。

若有 H. influenzae 風險較高情況,如近期已用過抗生素、結膜炎、耳膜自發破裂,可考慮第二線使用 Amoxicillin-clavulanate (90 mg/kg/day of Amoxicillin with 6.4 mg/kg/day of clavulanate),Amoxicillin:Clavulanate比例大約是14:1。

一般我們市售的Augmentin 1000mg,含Amoxicillin 875mg,clavulanate 125mg,Amoxicillin:Clavulanate比例僅是7:1,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第二線藥物治療時,要再額外多開立單獨的Amoxicillin,併用Augmentin加上Amoxicillin。

這樣看起來好像使用了兩種類似的抗生素,這時候其他人可能就會跑出疑問:「醫師,你是不是開錯藥了?」

一般有效果的抗生素,在使用藥物的48~72小時內症狀會明顯改善;抗生素的療程落在約10天左右,視藥物的反應而定。


預防急性中耳炎的方法


  1. 常規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目前台灣將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常規施打,分別在出生滿2個月、4個月以及12~15個月時,共三劑施打。
  2. 每年施打流感疫苗。
  3. 鼓勵大家哺育母乳至少6個月。
  4. 避免小朋友接觸到二手菸、三手菸。
以上都可以降低小兒急性中耳炎的發生率喔~


中耳積水不等於急性中耳炎


在急性中耳炎過後,在2週後約有50-60%的孩童會發現中耳積液,1個月後減少到30~40%,3個月後剩10~15%。

中耳積水又稱為漿液性中耳炎,由於命名都有中耳炎,會讓人誤以為是不是要比照中耳炎治療。此時中耳腔的積水並不是膿液,建議繼續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長時間治療。

在一般無高風險的孩子身上,我們做的就是觀察與等待(watchful waiting),因為統計數據告訴我們3個月內,大部分的孩子積水都會自行消退,但是這個過程會給醫師與家長們很大的壓力。

當追蹤滿3個月,中耳積水還是沒有消退時,要考慮執行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


中耳積水除了等,還能做什麼?


中耳積水的消退,除了跟中耳腔本身的發炎有關,還跟耳咽管的功能是否恢復息息相關,包含持續的鼻竇炎、過敏性鼻炎、腺樣體肥大等有關。

因此,做好呼吸道衛生,避免反覆感冒;鼻竇炎若還沒完全治療好,繼續藥物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環境控制與藥物治療,都是我們可以持續做的。

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注意小朋友的聽力狀況,因為中耳積水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聽損。


哪些情況中耳積水不能等?


  1. 聽力嚴重下降
  2. 合併有先天性聽損
  3. 語言、構音發育遲緩
  4. 失明或視力嚴重不良
  5. 唐氏症、唇顎裂、顱顏發育異常
  6. 自閉症
由於上述的狀況,中耳積水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發展,建議可以及早處理。


除了放中耳通氣管之外,腺樣體切除術也要考慮


中耳積水跟耳咽管功能不好有關,當肥大的腺樣體阻塞耳咽管的開口,就容易發生中耳炎與中耳積水。
  1. 小於兩歲,反覆發生急性中耳炎
  2. 大於四歲,持續性的中耳積水
以上兩種情況,在幫小朋友裝中耳通氣管時,可以同步執行腺樣體切除術。


小兒急性中耳炎與中耳積水是小朋友常見的問題,除了短期的疼痛發燒之外,後續的聽力問題會影響到孩子們的學習與發展,需要爸爸媽媽與醫師一同追蹤後續的病程變化,適時的做出適當的處置,才能讓孩子們可以順利的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