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世璽 醫師
42歲的周先生,近三個月右側的臉會感到悶塞、鼻涕倒流而且會覺得右側鼻腔有臭味,在其他地方斷斷續續治療了一陣子,症狀時好時壞讓他相當困擾。來到診所給我檢查後,內視鏡底下確實看到有鼻竇炎的狀況,但是藥物治療卻效果不好。
請他張開嘴巴後,我注意到了他右側上排牙齒有一排假牙,雖然他說他的牙齒都不會痛,但是我還是覺得事有蹊蹺…果然,電腦斷層照完,看到躲在那排假牙底下的,是一個廔管,從口腔通到鼻竇的上頷竇,叫做「口竇廔管」。
口腔內的細菌跟牙齒本身發炎的細菌會一直往鼻竇跑,造成「齒源性鼻竇炎」。
齒源性鼻竇炎的原因
齒源性鼻竇炎(odontogenic rhinosinusitis)是指病人有鼻竇疾病,後續檢查後證實鼻竇疾病跟牙齒相關。
常見的原因有
1.醫源性(65%):包含拔牙、植牙、鼻竇增高術、醫源性異物掉入鼻竇等。
2.牙根頂端的牙周疾病(25%)
3.慢性牙周炎(8%)
最常受到影響的牙齒分別是:第一臼齒(35%)、第二臼齒(22%)、第三臼齒(17%)以及第二前臼齒(14%)。
由於上排牙齒在往上就是鼻竇的上頷竇,因此大部分的齒源性鼻竇炎影響的範圍就在同一側的上頷竇(maxillary sinus)。
齒源性鼻竇炎的症狀與如何診斷
齒源性鼻竇炎的症狀跟一般鼻竇炎有重疊的部分,包含臉部疼痛或悶塞感、鼻涕倒流、鼻塞與惡臭的黃膿鼻涕。其中最常見的症狀是臉部腫脹感,最特異的症狀是惡臭黃膿鼻涕,當單邊的鼻子常常聞到臭味又確定有鼻竇炎時,要特別注意齒源性鼻竇炎的可能性。
雖然齒源性鼻竇炎成因來自於牙齒,但是只有3成的患者會抱怨牙痛,詢問牙科治療病史也往往不到一半,這讓診斷的難度提高。
在臨床檢查上,就算是很有經驗的牙科醫師,有時也不容易發現深部牙齒的問題。
雖然如此,仔細的評估有無齒根斷裂、牙髓炎、牙周病、口竇廔管或是假牙已經出問題等,是非常重要的。
X光是基本的影像學檢查,但是平面的檢查因為骨頭的重疊或是做過假牙之後影像被干擾,加上臼齒在比較後方,都會造成判讀上的困難。
電腦斷層則是最常用且最標準的檢查,是目前最常被用來診斷齒源性鼻竇炎的工具。
齒源性鼻竇炎的治療需要雙管齊下
由於這個疾病是來自牙齒造成的鼻竇發炎,治療上就包含了鼻竇炎以及牙齒病灶的處理。
藥物治療上面,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約2成的患者可以單獨使用抗生素治療成功。
由於感染源來自口腔,齒源性鼻竇炎的細菌與一般鼻竇炎不同,通常是多重菌種且以厭氧菌居多,包含Peptostreptococcus、Prevotella及Fusobacterium,在選用抗生素時要特別注意。
牙科治療包含牙科局部治療、拔牙、根管治療、皮瓣修補口竇廔管等;耳鼻喉科的手術治療,使用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是標準的治療方式。
至於到底牙科治療還是鼻竇手術誰先誰後,一直以來都有爭論,要看患者是牙齒的狀況比較嚴重或是鼻竇發炎狀況比較嚴重,來做決定。如果兩個都很嚴重,當然是雙管齊下的治療是最好的。
耳鼻喉科與牙科是好朋友
由於牙科醫師在處理牙齒時,常常需要拍攝X光片,有時就會發現鼻竇腔在X光下透明度降低或是有混濁現象,這時候有經驗的牙科醫師就會把病人轉介給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檢察。
當有牙科醫師需要在上排牙齒做治療時,如果同時有發現鼻竇有狀況,可以先由耳鼻喉科醫師進一步評估狀況。尤其是像植牙這類的昂貴治療,在治療的前、中、後好好的追蹤鼻竇狀況,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牙齒位於口腔,口腔也是耳鼻喉科醫師常需要涉獵的位置,因此對耳鼻喉科醫師來說,有個牙科的好朋友可以一起治療患者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有單側鼻竇炎,記得不要忘記,有可能是牙齒的問題導致的喔~
延伸閱讀: